搜索标题
搜索作者
搜索内容
登录
|
注册
中华易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易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易氏是战国中山国遗民,古易水属于中山国而不是燕国
已阅:1492 / 回复:0(楼主)
易氏是战国中山国遗民,古易水属于中山国而不是燕国
天下易家人 9/19/04
一、易氏起源
二、古易水属于战国中山国,而不是燕国
一、易氏起源
易姓在全国人口总数中占0.19%。按人口多少排序,易姓位居第92位。全国易姓总人口247万人,89%分布于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四省。湖南、江西、湖北、四川、重庆五省市,易氏的三大支系重公系、亮公系、优公系均为晋代易雄公后裔。可见现在易氏是同源同宗无疑。湖南易氏大多是亮公后裔(部份岳阳附近及湘西北桃源、石门附近易氏属重公系);江西宜春、萍乡易氏是重公后裔;赣北(瑞昌)、鄂东黄冈附近、河南信阳、固始等地易氏属优公后裔。四川、重庆以及全国其他地方易氏都是来自湖南、湖北、江西。
易姓起源,古籍《姓氏考略》一书说易氏“以地为氏”。宜春谱认为是以地为氏;黔阳宋朝谱序中说“自古有易国,后以为氏”。湖南谱(宁乡、浏阳、黔阳、衡阳、新化、湘乡、湘阴、湘潭)各谱以及湖北黄冈等谱一致认为源自战国魏国上大夫(国相)易恺,魏之同姓(姬姓),食采于易水;江西谱(宜春、萍乡、上高等地)中均记载战国末期尚公曾食采易水,又仕齐国,最后葬于太原,为太原易氏始祖。众谱公认易氏源于易水,后居太原,辗转迁湖南浏阳,再迁江西,然后分迁湘、赣、鄂三省。
唐代雄州刺史易文赟所著南谱和南宋状元王容给易氏家谱作的序文均说源于易水,后居太原。宋代状元易祓(官至礼部尚书封开国侯)所著《庆源集》说:“检兹家乘,始自易水受封赐姓。后徙太原,徙金陵、徙长沙浏阳,至徙江西太和,散居吉安、袁州、洪州、复徙长沙、宁乡等属,若恺、若仁福、若万年、若雄、若重、若亮以降,其时其地约略约可稽。”指明易姓确与易水地域有关,并述及其迁徙流衍,不过对“受封赐姓”的始祖,却含糊其辞。《元和姓纂》、《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及《尚友录》上均记载易姓是齐大夫易牙(孔子和孟子对他评价很高,到唐朝才将他视为奸臣)的后代。古音易、狄通用,如《左传》、《韩非子》中所载齐桓公大夫易牙,《大戴礼记》、《论衡》记作狄牙。
现在父系姓氏普遍形成是在西周、春秋时期。易水出现在史册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看来易姓起源春秋战国时期易水地域的一个易/狄国。“天下易家人”网站(yiu.top263.net)结合各谱和古籍文献考证该狄国就是白狄所建的鲜虞国/中山国。
春秋时易水属于白狄所建鲜虞国,白狄在易水附近所建的肥国、鼓国、仇犹国等国均被晋国灭国,最后只有本部鲜虞得以延续。中国厨师鼻祖易牙属于来自雍地的白狄部落,作为间谍到卫国为臣,白狄部落里应外合灭了卫国;易牙然后打通关节到当时齐国,成为春秋霸主齐桓公的宠臣,影响齐桓公对狄政策;齐桓公死后,易牙扶持齐桓公长子无诡为齐君以建立亲狄政权,但宋襄公率军“伐丧”,狄族闻讯赶来救齐;无诡死后,狄族再次扶持齐四公子惠,失败。公元前774年以前白狄鲜虞国已经有相当规模。在公元前506年前改名中山国,初建都于中人(今河北唐县粟山),立中山城为都。战国初,晋国曾灭中山,灭而不亡,中山武公公元前414年又复兴,迁于顾(今河北省定州市境内)。公元前406年,魏灭中山。公元前380年前后中山桓公复国,迁都于灵寿(今河北省平山县东北)。公元前369建长城以御赵国。公元前342年中山国君到魏国为相,结合易氏家谱分析,该中山君为湘、鄂谱易氏先祖恺公。此后,其国力达到了鼎盛时期,公元前323年,与赵、韩、魏、燕同时称王,成为仅次于七雄的第八强国。前299年,赵军攻中山国,中山王逃往友邦齐国,死于齐国。赵王扶植尚公为中山国王。中山王尚错用魏义、椻长二臣,导致前296年赵王遣军一举攻灭中山国,中山国就此一命而终。她死得极其惨烈,做了拚死而无谓的抵抗,“衣铁甲操铁杖以战,而所击无所不碎,所冲无不陷,以车投车,以人投人……”。
从鲜虞国最早见于史籍至中山国被赵国所灭,历时478年。公元前296年赵国迁末代中山国王尚公于肤施(今陕西米脂西北),一年之后年绝祀,据《战国策》记载,中山国王尚公先是逃到齐国为臣,然后被秦国扶持。末代中山王尚公与赣谱关于太原易氏始祖尚公记载相符,逃往齐国后再被秦国迁放太原。秦汉时易氏从太原南迁,其中仁福公迁江苏太仓,222年仁福公后裔万年公迁湖南浏阳,隋朝大业年间浏阳易雄公(赣谱载为尚公22代孙)后代举族迁江西。数代后再分迁湘、赣、鄂各地。现在易姓是中山国王族直系后代。
鲜虞/中山国竟然是公国(一等候国),周围燕、赵等大国只是候国,中山国君称公而燕、赵等国君只能称候。可能是因为白狄鲜虞/中山国是姬姓国家,姬姓是周王族的姓。大多家谱记载是周文王后裔毕万公的后裔,但也有家谱提示是来自周文王封给弟弟虢叔的西虢国。西虢国历代国君世袭兼任周王朝卿士一职(相当于后世的宰相)。同时又是“三公“(即太师、太保、太傅)之一,担负为周王朝南征北战,东讨西杀以惩罚不庭的任务。可能是周宣王时期虢国国君虢季子白北御猃狁,在内蒙古萨拉乌素河、榆溪河朔方城(最早的长城)之后,其部分后裔就留在陕北(白狄另一故地),部分迁到河北易水流域(河北新乐县志据《左传》说周宣王时白狄族进入此域)。
可能是春秋后周王朝衰落,王族被欺负,很多周王族国家(包括虞国和虢国)被灭国,才将鲜虞说成白狄(可能是因为是虢季子白的后裔,采用一个白字?),以示与赤狄、长狄区别。等赤狄、长狄被灭后又不再称白狄,又改称鲜虞了。
太行山下的中山国,在今人的眼里曾经非常神秘。汗牛充栋的中国史书,仿佛早有预谋一般,集体把这个战国时一度辉煌过的“千乘之国”遗忘了。极其偶然透出的只言片语,也充满了对中山国及中山人的不屑,即便如此,仍令几千年之后的我们神往不已,比如说,中山之地“作奸巧冶,多美物”;比如说,中山国“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女子则鼓鸣瑟,占屣,游媚富贵”,充满着小资情调。按《吕氏春秋》的说法:中山国是由于统治阶级生活的腐败,歌谣好悲,日以继夜地歌舞,才至于身死国灭,为后人笑!有点象宋朝亡国的情形。
两千三百年之后的1974年,河北省文物工作者在平山县上三汲村一带,勘察了中山灵寿故城遗址,之后发掘了中山王陵,中山国的光芒从地下升腾而起,惊动了全世界的考古人士。中山灵寿故城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3月,被评选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中山王陵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包括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份建筑设计蓝图一《兆域图》。《兆域图》比国外最早的罗马帝国时代的地图早600年。大型山字型礼器,是国内发现的最古老的祭祀山川用的礼器桑封。铁足铜鼎上刻铭文469字,是国内已发现的战国时期字数最多的一篇铭文。出土的错金、错银或错金银青铜器工艺精湛,造型华丽,是战国时期艺术作品中的绝世珍宝。出土的中山国妇女的服饰款式,就算在现在仍然不算过时http://www.thegreatwall.com.cn/aboutgreatwall/history2/zhanguo/zhongshan/bk02.jpg。出土文物反映了中山国手工工业在铸造、冶炼及加工等方面的高超技艺,反映出中山国玉工鬼斧神工的琢玉技巧。出土文物中还包括有两壶古酒,启封时,酒香扑鼻。这两壶古酒竟能储存二千多年,至今不坏,证明了中山国的酿酒技术已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易牙是饮食业的祖师)。这些都说明鲜虞/中山国文明程度甚高、文化非常发达。
中山国是千乘之国(齐、秦等国是万乘之国),总人口有几十万(近百万)。后面经过一系列战乱,到晋朝时只剩下从太原南迁的雄公这一支了,可以说是“子姓几尽,不绝若线”。天不绝中山、天不绝易,雄公的后裔,至今已繁衍成人才辈出、拥有两百多万人口的大族。
二、古易水属于战国中山国,而不是燕国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易水歌》中的名句。公元前228年,秦国在灭了赵国后,荆轲受燕太子丹的重托去秦国刺杀秦王,太子丹等人在易水河畔为荆轲送行。多年来,历史学家多数认为“易水”在河北易县,但文献中的其他地名却无法据此对号入坐。2002年底,经过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曲英杰等专家的考证,古易水分为南、北、中三条,三条易水都在安新县流入白洋淀,荆轲别燕太子丹的易水具体地方在安新县白洋淀附近。而现今的易县当时不叫易县,叫葛城,现在安新一带当时叫临易(邻近南部易水而已)。南易水是主要易水,发源于太行山区。就是说易水并不是以前所认为的在现易县附近,而是在南边的唐县、定县、安新一带,战国时候属于中山国,而不是燕国。
事实上,从古籍上也可看出易水是属于中山国的,只是后人不加思考罢了,将易牙视为奸臣(根据唐朝的颜师古误解史记),根据唐朝的诗说项羽烧了阿房宫(史记只说项羽烧了秦宫,现在考古也发现项羽没有烧阿房宫)。
古籍中提示燕拥有部分易水的是《史记·张仪列传》和《汉书·地理志》。
《汉书·地理志》:“燕地,尾、箕分野也。武王定殷,封召公于燕,其后三十六世与六国俱称王。东有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西有上谷、代郡、雁门,南得涿郡之易、容城、范阳、北新城、故安、涿县、良乡、新昌,及勃海之安次,皆燕分也。乐浪、玄菟,亦宜属焉”。这里的“涿郡之易”不知是否指易水,要是的话,就应该是指燕国只拥有北易水的涿郡段(北段),北易水南段经安新流入北洋淀,不属于燕国。
《史记·张仪列传》(前310年)张仪对燕昭王说:“今大王不事秦,秦下甲云中、九原,驱赵而攻燕,则易水、长城非大王之有也”。似乎提示易水是属于燕国。因为中山是小国,魏、赵、燕均有并吞中山之意。赵武灵王也说过中山必我之有(在张仪劝燕昭王之后六年,赵国就以二十万大军开始征中山,中山归赵,易水果然非燕国所有)。因此对这段话可以有两种理解:1、燕国确实拥有部分北易水;2、燕国只是有并吞中山之意,要是赵国吞中山,易水就不归燕国了(三男青年甲乙丙都想追求一个女孩丁,要是甲先追上,别人可以对乙说:丁非你之有了)。
战国燕国南长城是燕国的南部边境,据《水经注》、《元和郡县图志》等文献记载,起于今河北省易县西北太行山下,经易县南境,入徐水、安新北境至雄县东北,折向南经文安至大城县西境,止于子牙河。考古发现燕国南长城由保定市雄县张青口村穿大清河,在北舍兴村西北进入廊坊市文安县界。根据田野踏查并结合大清河南岸地貌,长城依现在大清河而东北走向,经新镇等村西,在鹿疃村西北转为东西走向,到苏桥村西北,大清河南堤与长城重合至左各庄村。长城到左各庄村东龙潭湾再沿东淀西南缘、文安洼东北缘一线高地向东南,经张管营堤、南陶管营、滩里村西南、赵家营等村,在大长田村东南端分为东西两支。就是说燕南长城在安新以北,而三条易水都流入安新南境的北洋淀,从涿郡南流的北易水也只可能有部分在燕国,还有部分在中山国。从太行山东流入北洋淀的南易水是不能在燕国的。
史料记载比较清楚的是《史记·苏秦列传》:苏秦说燕文候曰:“燕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嘑沱、易水。地方二千余里。”朝鲜、辽东、林胡、楼烦、云中、九原、嘑沱河都在燕国以外,因此易水也在燕国以南(不在燕国境内)。总不能说中国北有蒙古、俄罗斯,西有印度、尼泊尔,东有日本、朝鲜,南有泰国、广东?可见通常所说的易水指的是在燕国外的南易水(从地图上看也只有南易水比较大,北易水在历史地图上没标),不是指燕国部分拥有的北易水。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范睢对秦昭王说:“且昔者中山之国地方五百里,赵独吞之,功成名立而利附焉,天下莫之能害也。”说明虽然燕国帮助赵国灭中山国,但中山国的土地仍然为赵国独占。
《史记·秦始皇本纪》:十九年(前228),王翦、羌瘣尽定取赵地东阳,得赵王。引兵欲攻燕,屯中山。秦王之邯郸,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坑之。秦王还,从太原,上郡归。始皇帝母太后崩。赵公子嘉率其宗数百人之代,自立为代王,东与燕合兵,军上谷,大饥。
《史记·燕召公世家》:(前228年)燕见秦且灭六国,秦兵临易水,祸且至燕。太子丹阴养壮士二十人,使荆轲献督亢地图于秦,因袭刺秦王。秦王觉,杀轲,使将军王翦击燕。二十九年,秦攻拔我蓟,燕王亡,徙居辽东,斩丹以献秦。
《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年(前227),燕太子丹患秦兵至国,恐,使荆轲刺秦王。秦王觉之,体解轲以徇,而使王翦、辛胜攻燕。燕、代发兵击秦军,秦军破燕易水之西。
以上三则文献说明前228年秦国已经占领赵国(含中山故地)大部,临近易水了,但还没有到燕国。当时秦国打败了赵国,赵王被俘,但是赵国并没有亡国,赵太子仍然控制赵国北方,主力在代地,与东边的燕国结成联军。秦军虽然驻扎在中山,但秦王并不急于攻燕国,而是跑到赵国南部首府邯郸去报仇去了,找到当初与秦王生在赵国时的母家有仇的那些人,把他们全部活埋了。秦王返回,经由太原、上郡回到都城。秦始皇的母太后去世。正因为秦始皇报仇、丧母耽搁了攻燕,公元前227年燕国才能在赵国的北洋淀的易水边送荆轲,慷慨激昂、从容饯别。但从送行的人只敢到易水边,可见秦军离易水不远了(可以说是兵临易水)。公元前227年燕国、代国(赵国)联合发兵,秦国在易水西边打败燕赵联军,正式控制易水。公元前222年赵国和燕国才最后被秦国所灭。
中山国方圆五百里,除东北角与燕国为邻外,三面都和赵国毗连,好像袋鼠一样包在赵国的东面腹部。91年10月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96年印刷)的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两条从太行山发出东流的水(可能就是南、中易水,北易水可能因为太小没有标记?)大部分在中山国,少部分在赵国。哈佛大学中国历史地图显示两条水(与中国地图出版社的差别不大)大部分在中山国,少部分在赵国。燕国只有在很北的地方(现在的北京)有治水。
中山国疆域的南界到房子和高(今河北赞皇、高邑一带),东至衡水、白洋淀。97年到2002年先后发现三段中山长城,这些长城位于涞源、唐县、顺平、曲阳、正定、行唐、灵寿、平山,为中山国的西部边界,是防御赵国而修的。就是说中山国的北界已经到了涞源。就算中山国的东西是南北的三分之一,是个窄长条形,古易水也主要在中山国内;就算是从平山、白洋淀、涞源画个三角形,易水也大多在中山国;就算中山国是从涞源到赞皇的一条线,从太行山发出的易水不经过中山国?哈佛大学中国历史地图显示中山国是菱形,东西与南北等宽(http://map.huhai.net/16.jpg)。因此易水主要在中山国,不在燕国。并且地图上所标的中山国不是中国国最辉煌的时候,因为《史记·赵世家》赵武灵王十九(前307)说:“吾国东有河、薄洛之水,与齐、中山同之”,说明中山国已经到达黄河了,但该地图显示还没有到黄河。
《说文》:易者蜴也。《商代甲骨文汇》有七种易字写法,都是蜥蜴的象形,看来易字可能是来自蜴。并且也都与“狄”字有些象,可见古代“易”、“狄”不光音同,形也类似。“易水”的最早记载是在公元前三百多年的战国;而“易”字记载却至少比“易水”要早一千多年。易字似乎是一副中山国区域地形图:太行山东侧的两条南、中易水加上嘑沱河的东段,西侧是嘑沱河的西段。不知是否是因为该区域象“易”字,因此将该地称易地,该水称易水?
各位要是看到我们中山国王子和公主们望转告,中山国遗民可与“天下易家人” (yiu.top263.net)联系: yifamily@sina.com
作者:易水围 (2017/6/16 9:58:09)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
17
人 会员
0
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
查看全部(17)位游客
+
(全部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
中华易氏论坛
执行时间:1,326.2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易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
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